close

名詞解釋: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2017.12.18              

  1. 何謂詩經?何謂楚辭? 兩者有什麼不同?
  • 詩經:黃河流域,四言句較多,重疊較多。共有305首,分為風─北方民歌、雅─貴族文人的作品、頌─祭祀用的歌詞及舞曲三類。首篇為”關雎”,是一首求偶曲。
  • 楚辭:長江流域,五..七言句較多。浪漫主義、常用「兮」字,多提及鬼神,常用芳草喻美人。代表人物:屈原─九歌、離騷。    
  1.  (春秋戰國時期)三分損益法
    • 三分損益法是中國最早用來計算發聲體長度和音高關係的方法,具體的記載最早見於《管子.地員篇》。從字面來解釋,「三分」是分成三分;「損」是減去;「益」是加上。
  2. 12

呂氏春秋─音律篇

12個不同長度的律管,吹出12個高度不同的標準音高,以定出音階的高低,故這十二個標準音高也就叫做十二律。從低到高依次為:

  • 黃鐘-大呂-太簇-夾鐘-姑冼-仲呂-蕤賓-林鐘-夷則-南呂-無射-應鐘。
  1. (說唱的源頭)成相篇
  • 戰國時期荀子的成相篇或者《樂府》中的《孔雀東南飛》。
  1. 八音:

八音為傳統樂器的八種材料,按照製作材料分成:金(金屬)、石、絲、竹、匏、土、革、木。

  1. 六代樂舞

六代樂舞又稱「六樂」或「六舞」,是中國奴隸制時期歌頌帝王的代表性宮廷樂舞作品。包括黃帝時期的《雲門大卷》、唐堯時期的《大咸》(也稱《大章》)、虞舜時期的《韶》、夏禹時期的《大夏》、商湯時期的《大蠖》以及周武王時期的《大武》。

秦漢

  1. 何謂樂府?
    • 樂府興盛於西漢漢武帝時期,樂府主要工作是收集民間歌謠。
      形成中央集權制度、音樂形式的多樣化、音樂美學─獨尊儒術、產生鼓吹樂
      收集民歌、整理民歌、創作民歌
      樂府負責人?(李延年為協律都尉)
      李延年─新聲二十八解是吸收西域音樂最早的創作

 

  1. 何謂鼓吹?
    • 秦漢時北方少數民族所發展出來的鼓吹樂,以吹管樂器及打擊樂器為主,兼有歌唱的合奏模式。
  2. 鼓吹分為哪幾種?(西漢/東漢)
  • 西漢:鼓吹(簫、笳,用之朝會、街道)、橫吹(鼓、角,馬上所奏者)
  • 東漢:黃門鼓吹(皇帝在宮廷宴客)、騎吹(軍隊行進時演奏)、橫吹(在馬上吹)、短簫饒歌(凱旋歸來)

三國南北朝:是音樂文化大融合的重要時期

玄學的發展對儒家音樂思想的衝擊,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稽康─聲無哀樂論

  1. 竹林七賢:稽康、阮咸、阮籍、劉伶、向秀、山濤、王戎

放蕩浪漫的姿態,與儒家相抗衡,作品諷刺司馬朝廷的虛偽。

稽康、阮咸、阮籍、劉伶始終主張老莊思想;山濤、王戎好老莊+儒術;向秀名家與自然合一。

阮咸是竹林七賢之一,精通音律。如果說稽康是晉朝的操琴高手,那麼阮咸就是當時的琵琶大師了。阮咸改造當時從龜茲傳入的琵琶,成為今日的阮咸。

阮籍是竹林七賢的領袖,主要著作為《樂論》。樂論是一部以音樂美學為題材的哲學專著,思想觀點與儒家是一脈相承的,阮籍又將老莊音樂哲學思想融入其中。

  1. 聲無哀樂論?(稽康)

音樂是客觀存在的音響,哀樂是人們的精神被觸動後產生的情感,兩者並無因果關係,換言之,心之與聲明為二物。稽康力倡老莊玄學,呼號回歸自然。

  1. 阮籍《樂論》

中心思想:自然之道、樂之所始,推崇雅頌之樂,貶斥鄭衛之音。

  1. 清商三調?
    • 平調、清調、瑟調,是由相和三調演變而來;就像相和歌演變成清商樂。
  2. 這個時期重要的古琴家():

古琴是中國文化最崇高的樂器,為棋琴書畫四藝之首。

東漢末年~東晉:稽康─琴賦、蔡邕─琴操

※重要古琴曲:

  • 飲馬長城窟─出自樂府詩集
  • 梁莆吟
  • 別鶴操
  • 阮籍─酒狂
  • 蔡文姬─胡笳十八拍:中國樂府名詩,古琴名曲,是由18首歌曲組合的聲樂套曲,以古琴為伴奏。
  • (唐─孔丘)碣石調幽蘭:最早的古琴曲
  • (明─描述聶政刺韓王)廣陵散
  • 稽氏四弄:長清、短清、長側、短側,與蔡邕的「蔡氏五弄」合稱九弄。
  1. 魏晉南北朝時期歌舞加入戲劇:
    • 有小戲、撥頭(西域的舞蹈)、代面─蘭陵王入陣曲、踏謠娘(喝醉酒打老婆的情節)
  2. 曲項琵琶(龜茲琵琶)、五弦琵琶約在350年透過印度傳入中國北方,打敗秦漢琵琶→而變成阮咸

 

隋唐

18. 燕樂:

又稱宴樂、讌樂,宴飲、遊玩、欣賞禮儀等場合演奏的音樂。
健舞、軟舞是唐代宮廷燕樂中兩種不同風格的小型樂舞,多由西域傳入。
唐燕樂形式結構的最高發展是《燕樂大曲》,結構特點是《散序》、《中序》
、《破》。
 
19. 大曲:
大曲體制為有奏、有歌、有舞之大型歌舞相間樂曲,體式分「艷」、「曲」、「趨」、「亂」四段,「艷」在曲前為引,「曲」為全曲之重心樂段,有樂、有歌、有舞,「趨」同促,樂漸急,「亂」在樂章末尾為卒章之節。
 
20. 法曲:
保存了漢族及佛教傳統音樂,並結合道家音樂。從形式上來講是唐代大曲的一部分,包括歌舞樂三種,著名大曲《霓裳羽衣曲》就是唐玄宗得意的法曲作品之一。
 
21. 曲子:
隋唐時期可以填寫歌詞的一種民間歌曲形式。

 

22.參軍戲

  • 主要角色為參軍&倉鵠
  • 中國古代戲曲形式由優伶演變而來。
  • 晚唐,演變成多人演出,包含男、女角色。
  1. 變文:
  • 唐朝受佛教影響而興起的一種文學體裁。
  • 韻文&白話相間的說唱形式藝術。
  • 取材於佛經或民間故事。
  • 內容通俗易懂,寫成稿後就被稱作變文。
  1. 唐代音樂教育制度 (教坊/梨園)
  • 大樂署:與教師資格評鑑相關。
  • 鼓吹署:專門管理鼓吹音樂及音樂禮儀活動。
  • 教坊(內教坊、外教坊):培育音樂、舞蹈人才。
  • 梨園:教習法曲為主,排練歌舞。
  • 問答題:
  1. 隋唐有哪些是漢族? 哪些是外族?
  •  隋文帝時期的「七部樂」:國伎、清商伎、高麗伎、天竺伎、安國伎、龜茲伎、文康伎。
     隋煬帝時期的「九部樂」:加入康國伎、疏勒。
     唐代承襲隋朝的「燕樂體制」:
    唐太宗:廢禮畢樂,將燕樂列為首部。而後又加入高昌樂,變成「十部樂」。

※十部樂除了清商樂、燕樂、禮畢樂是漢族音樂外(被稱作華夏正聲),其餘都是外族音樂。

  • 唐太宗設立演奏方式依其表演形式的不同分為「坐部伎」、「立部伎」。
  • 唐玄宗時,「坐部伎」、「立部伎」正式取代十部樂。「坐部伎」:典雅、室內演奏;「立部伎」:豪邁、雜戲為主。
  1. 敘述魏~隋唐中外音樂交流表現在哪幾個方面?
  • 隋唐時期是中外音樂交流的巔峰時期。
  • 歌舞伎樂的交流:絲路,中亞、西亞、印度音樂,又和當地以及中原樂舞融合,形成西涼樂,西域各地如龜茲、疏勒、康國多派人組成樂隊到西安。樂隊中有著名音樂家蘇祇婆擅長龜茲琵琶,並把西域樂律傳授給長安音樂家鄭譯。
  • 樂器與樂曲的交流:張騫出使西域時,曾獲摩訶兜勒帶回西安。中原地區的排簫在商代稱為龠、西周稱為簫、戰國稱為籟;波斯語稱竹子與笛為奈伊。
  • 日本奈良正倉院保有著中國已失傳的樂器,這是中日音樂交流的歷史見證。

 

  1. 何謂聲無哀樂論? 反映出哪些觀點,與儒家思想音樂美學觀有哪些相同相異處?
  2.  一、音樂應是一種明性持養的主張:「氣」與「聲」相連接,可使人達到「體、氣」融合。 二、真正的音樂是貼近自然且單純的。三、聲音(音樂 )本身當無「哀樂 」:嵇康認為人之情感上的哀樂是因為人心中先有哀樂,而音樂本身並無哀樂,故不會使「愁者更愁」、「憂者益憂」、「苦者更苦」。
  • 儒家的音樂美學觀
  • 作為政治及道德教化的方式
  • 作為人格修養的基礎
  • 強調中正和平、溫柔敦厚的音樂風格
  • 道家的音樂美學觀 
  • 道家反對儒家強調音樂社會性及政治的作用,強調真正的美是渾沌天成,是自然的,是不需人為的。

※無論是儒家「中正和平」的審美觀或者是道家「自然無為」、「法天貴真」的審美觀,皆共同構成了中國人的音樂美學基礎。

 

稽康:越名教而任自然

儒家:重禮樂和教化、有教無類 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Lillian 的頭像
    Lillian

    跳入日本研究的Lillian

    Lill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