嗨!我最近搬家到新的網站了!
歡迎到我的新網站(點這裡)閱讀更完整的文章喔!
希望大家可以繼續支持我的網站,謝謝!
2024.04.02.
壹、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之核心素養解析 主講人:潘教授宇文 2017/05/19
一、核心素養(Core Competencies)的涵義
目的:
為落實「自發、互動、共好」之基本理念與「啟發生命潛能、陶養生活知能、促進生涯發展、涵育公民責任」之課程目標,以裨益(1) 各教育階段間的連貫以及(2)各領域/科目間的統整。
定義:
是指一個人為適應現在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,所應具備的知識(Knowledge)、能力(技能 Skill)與態度(Attitude)。「ASK」
焦點:
強調學習不宜以學科知識及技能為限,而應關注學習與生活的結合, 透過實踐力行而彰顯學習者的全人發展。
二、三大面向與九大項目
關鍵要素:培養以人為本的「終身學習者」。核心素養面向與項目:
A 自主行動: |
強調個人為學習的主體,學習者應能選擇適當學習方式,進行系統思考以解決問題,並具備創造力與行動力。 |
B 溝通互動: | 強調學習者應能廣泛運用各種工具,有效與他人及環境互動。這些工具包括物質工具(人造物、科技、資訊)、社會文化工具(語言、文字、數學符號)等,此外, 此外, 藝術 也是重要的溝通工具,國民應備 也是重要的溝通工具,國民應備 藝 術涵養 與生活美感 ,並善用這些工具 。 |
C 社會參與: |
強調學習者在彼此緊密連結的地球村中,需要學習處理社會的
|
|
三、總綱 vs.藝術領域之核心素養具體內涵
核心素養 項目 |
項目說明 |
總綱/藝術領域核心素養具體內涵 |
||
國民小學教育 |
國民中學教育 |
普通型高級中等 學校教育 |
||
A1 身心素養與 自我精進 |
具備身心健全發展的素質,擁有合宜的人性觀與自我觀,同時透過選擇、分析 與 運 用 新知,有效規劃生涯發展,探尋生 命意義,並不斷 |
E-A1 具備良好的生活習慣,促進身心健全發展,並認識個人特質,發展生命潛能。 |
J-A1 具備良好的身心發展知能與態度,並展現自我潛能、探索人性、自我價值與生命意義、積極實踐。 |
U-A1 提升各項身心健全發展素質,發展個人潛能, 探索自我觀,肯定自我價值,有效規劃生涯,並透過自我精進與超越,追求至善與幸福人 生。 |
藝-E-A1 |
藝-J-A1 |
藝S-U-A1 |
||
|
自我精進,追求 |
參與藝術活動, |
參與藝術活動, |
參與藝術活動, |
|
至善。 |
探索生活美感。 |
增進美感知能。 |
以提升生活美感 |
|
|
|
|
及生命價值。 |
A2 系統思考與 |
具 備 問 題 理解、思辨分析、推理批判的系統思考與後設思考素養,並能行動與反思,以有效處理及解決生活、生命問題。 |
E-A2 具備探索問題的思考能力,並透過體驗與實踐處理日常生活問題。 |
J-A2 具備理解情境全貌,並做獨立思考與分析的知能,運用適當的策略處理解決生活及生命議 題。 |
U-A2 具備系統思考、分析與探索的素養,深化後設思考,並積極面對挑戰以解決人生的各種問 題。 |
解決 問題 |
藝-E-A2 認識設計式的思考,理 解藝術實踐的意 義。 |
藝-J-A2 嘗試設計式的思考,探 索藝術實踐解決 問題的途徑。 |
藝S-U-A2 運用設計與批判性思考,以藝術實踐 解決問題。 |
|
A3 規劃執行 |
具備規劃及執行 計 畫 的 能力,並試探與發展多元專業知能、充實生活經驗,發揮創新精神,以因應社會變遷、增進個人的彈性適應力。 |
E-A3 具備擬定計畫與實作的能力,並以創新思考方式,因應日常生活情境。 |
J-A3 具備善用資源以擬定計 畫,有效執行, 並發揮主動學習與創新求變的素 養。 |
U-A3 具備規劃、實踐與檢討反省的素養,並以創新的態度與作為因應新的情 境或問題。 |
與 創新 |
藝-E-A3 學習規 劃藝術活動,豐 |
藝-J-A3 嘗試規 劃與執行藝術活 |
藝S-U-A3 具備 規劃執行並省思 |
|
應變 |
富生活經驗。 |
動,因應情境需 |
藝術展演的能力 |
|
|
|
求發揮創意。 |
與創新精神,以 適應社會變化。 |
|
|
E-B1 具備 「聽、說、讀、寫、作」的基本語文素養,並具有生活所需的基礎數理、肢體及 藝術等符號知能,能以同理心應用在生活與人 際溝通。 |
J-B1 具備運用 |
U-B1 具備掌握 |
|
|
各類符號表情達 |
各類符號表達的 |
|
|
具備理解及使 |
意的素養,能以 |
能力,以進行經 |
|
B1 符號運用 |
用語言、文字、數理、肢體及藝 術等各種符號進行表達、溝通 |
同理心與人溝通 互動,並理解數理、美學等基本概念,應用於日 常生活中。 |
驗、思想、價值 與情意之表達, 能以同理心與他人溝通並解決問 題。 |
|
與 |
及 互 動 的 能 |
|
|
|
溝通 |
力,並能了解與 |
|
|
|
表達 |
同理他人,應用 |
藝-E-B1 |
藝-J-B1 |
藝S-U-B1 |
|
在日常生活及 |
理解藝術符號, |
應用藝術符號, |
活用藝術符號表 |
|
工作上。 |
以表達情意觀 |
以表達觀點與風 |
達情意觀點和風 |
|
|
點。 |
格。 |
格,並藉以做為 |
|
|
|
|
溝通之道。 |
B2 科技資訊與 媒體素養 |
具 備 善 用 科技、資訊與各類媒體之能力,培養相關倫理及媒體識讀的素養,俾能分析、思辨、批判人與科技、資訊及媒體之關係。 |
E-B2 具備科技與資訊應用的基本素養,並理解各類媒體內容的意義與影響。 |
J-B2 具備善用科技、資訊與媒體以增進學習的素養,並察覺、思辨人與科技、資訊、媒體的互動關係。 |
U-B2 具備適當運用科技、資訊與媒體之素養, 進行各類媒體識讀與批判,並能反思科技、資訊與媒體倫理的議 題。 |
藝-E-B2 辨別資訊、科技媒體與藝術的關 |
藝-J-B2 使用資訊、科技與媒體,進行創 |
藝S-U-B2 運用多媒體與資訊科技進行創作 |
||
|
係。 |
作與賞析。 |
思辨與溝通。 |
|
B3 藝術 涵養 與 美感 素養 |
具 備 藝 術 感知、創作與鑑賞 能力,體會藝術文化之美,透過 生活美學的省
的人事物,進行 賞析、建構與分 |
E-B3 具備藝術創作與欣賞的基本素養,促進多元感官的發展, 培養生活環境中的美感體驗。 |
J-B3 具備藝術展演的一般知能及表現能力,欣賞各種藝術的風格和價值,並了解美感的特質、認知與表現方式,增進生活的豐富性與美感體驗。 |
U-B3 具備藝術感知、欣賞、創作與鑑賞的能力,體會藝術創作與社會、歷 史、文化之間的互動關係,透過生活美學的涵 養,對美善的人事物, 進行賞析、建構與分 享。 |
藝-E-B3 |
藝-J-B3 |
藝S-U-B3 |
||
|
享的態度與能 |
感知藝術與生活 |
理解藝術與生活 |
善用多元感官, |
|
力。 |
的關聯,以豐富 |
的關聯,以展現 |
體驗與鑑賞藝術 |
|
|
美感經驗。 |
美感意識。 |
文化與生活。 |
|
具備道德實踐 |
E-C1 具備個人生活道德的知識與是非判斷的能力,理解並遵守社會道德規範, 培養公民意識, 關懷生態環境。 |
J-C1 培養道德思辨與實踐能力,具備民主素養、法治觀念與環境意識,並主動參與公益團體活動,關懷生命倫理議題與生態 環境。 |
U-C1 具備對道德課題與公共議題的思考與對話素養,培養良好品德、公民意識與社會責任,主動參與環境保育與社會公共事 務。 |
|
的素養,從個人 |
|||
|
小我到社會公 |
|||
|
民,循序漸進, |
|||
C1 |
養成社會責任 |
|||
道德 |
感 及 公 民 意 |
|||
實踐 |
識,主動關注公 |
|||
與 |
共議題並積極 |
|||
公民 意識 |
參 與 社 會 活 動,關懷自然生 |
藝-E-C1 識別藝術活動中 |
藝-J-C1 探討藝術活動中 |
藝S-U-C1 養成以藝術活動 |
|
態與人類永續 |
的社會議題。 |
社會議題的意 |
關注社會議題的 |
|
發展,而展現知 |
|
義。 |
意識及責任。 |
|
善、樂善與行善 |
|
|
|
|
的品德。 |
|
|
|
C2 人際關係 與 |
具備友善的人際情懷及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,並發展與人溝通協調、包容異己、社會參與及服務等團隊合作的素養。 |
E-C2 具備理解他人感受,樂於與人互動,並與團隊成員合作之素養。 |
J-C2 具備利他與合群的知能與態度,並培育相互合作及與人和諧互動的素養。 |
U-C2 發展適切的人際互動關係,並展現包容異己、溝通協調及團隊合作的精 神與行動。 |
藝-E-C2 |
藝-J-C2 |
藝S-U-C2 |
||
團隊 |
透過藝術實踐, |
透過藝術實踐, |
透過藝術實踐, |
|
合作 |
學習理解他人感 受與團隊合作的 |
建立利他與合群 的知能,培養團 |
發展適切的人際 互動,增進團隊 |
|
|
能力。 |
隊合作與溝通協 |
合作與溝通協調 |
|
|
|
調的能力。 |
的能力。 |
|
|
具備自我文化 |
E-C3 具備理解與關心本土與國際事務的素養, 並認識與包容文化的多元性。 |
J-C3 具備敏察和接納多元文化的涵養,關心本土與國際事務, 並尊重與欣賞差異。 |
U-C3 在堅定自我文化價值的同時,又能尊重欣賞多元文化,具備國際化視野, 並主動關心全球議題或國際情勢,具備國際移 動力。 |
|
認同的信念,並 |
|||
|
尊重與欣賞多 |
|||
C3 |
元文化,積極關 |
|||
多元 |
心全球議題及 |
|||
文化 |
國際情勢,且能 |
|||
與 |
順應時代脈動 |
|||
國際 |
與社會需要,發 |
|||
理解 |
展國際理解、多 元文化價值觀 |
藝-E-C3 體驗在地及全球 |
藝-J-C3 關懷在地及全球 |
藝S-U-C3 探索在地及全球 |
|
與世界和平的 |
藝術與文化的多 |
藝術與文化的多 |
藝術與文化的多 |
|
胸懷。 |
元性。 |
元與差異。 |
元與未來。 |
貳、跨領域美感教育課程設計與實施
一、緣起(Why):
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綱要總綱~柒、實施要點~一課程發展~(二)課程設計與發展(p. 31):「1. 學校課程發展應重視不同領域/群科/學程/科目間的統整,以及各教育階段間之縱向銜接。」
*「領域內學科統整」為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的主要特色
**「跨領域學科統整」為十二年國教揭櫫的重點二、課程融整的類型(Jensenius,2012)
![【教育研討】從十二年國教之核心素養審視音樂學的內涵 【教育研討】從十二年國教之核心素養審視音樂學的內涵](https://imageproxy.pixnet.cc/imgproxy?url=https://pic.pimg.tw/lillianmouse/1590738545-1275385511.png&width=537&height=130)
單學科 多學科 跨學科 科際整合 超學科
三、跨領域美感教育實驗課程(What)
教育部於 2013 年推動「中等學校跨領域美感教育實驗課程開發計畫」
「薈美‧融藝:跨領域美感課程之理論與實務」專書(2016)
「跨領域美感課程」定義:以藝術媒介、藝術概念、美感元素與藝術資源等作為活化、輔助與融整其他學科學習的媒介、資源、策略及主軸,建構
「以藝術為核心」之跨領域課程。
***將藝術領域置於學校課程結構的核心,往外連結其他學科領域。
四、跨域美感實驗課程之實施方式(How) 五個互為表裡的實施階段:
- 對話:藝術教師之間,藝術教師vs.其他學科教師,跨域教師群vs.學校行政
- 增能:增能工作坊或研習
- 共學:跨域教師群為「合作性同事」之夥伴關係進行協同教學
- 研究:跨域教師群需有多元的研究素養(教學者—藝術家—研究者)
- 推廣:多樣平台的教學演示分享
五、跨域美感教學策略(How、When)
「T」型革新者的跨領域教與學:游於藝
以藝術領域為核心進行跨領域美感教學,再針對各個學科輔以「T」字形式教學延伸,先橫向應用藝術概念與美感元素等媒介或資源,以增加學生學習的廣度與興趣,再縱向運用專題探究與同儕協同等方式,討論跨域學科間的知識內容,以增加學習該些科目的深度與內涵。運用藝術工具的策略:只要是學科中含括視覺藝術的「視覺語彙」、音樂的「聽覺元素」與表演藝術的「身歷其境」,即可與藝術領域教師協同教 學,或應用藝術作品、圖像與影音素材等。
課程使用的時機:(1)課前預習:學生事先瀏覽藝術學習領域相關學習資源,對課程內涵進行初步瞭解。(2)引起動機:教師以藝術媒介與資源,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,以導入主要教學活動。(3)發展活動:教師在引導教學主體活動時,以融入藝術概念與美感元素的方式,輔助進行學科知識或概念講述,或引導課堂討論、發表與分享等。(4)綜合活動:教師以融入藝術概念與美感元素的方式,引導學生複習與熟悉課程內容,整合課堂重點進行統整活動。(5)課後複習:學生課後自行瀏覽藝術學習領域相關學習資源,進行加深加廣之自主性學習。
常用的教學策略:
- 應用藝術素材之問題導向教學
- 虛擬實境之情境教學
- 合作學習式教學
- 專題討論式教學
- 協同教學(由藝術領域與跨領域學科等兩位以上教師合作,分別發揮個別教師的專長,於課堂中進行協作)
- 創造思考教學(Asking、Thinking、Doing、Evaluating)
六、跨領域美感實驗課程範例分享
「閱讀大地之音」:語文科 vs. 音樂科
「鐵門特工隊」:公民科 vs. 視覺藝術科
「有『圓』千里來相『繪』」:數學科 vs. 視覺藝術科